1.數說學院 1)辦學歷史悠久,是我國能源動力類多個專業的創始地。 2)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以及各類人才65人。 3)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為國家首批博士點和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第四次學科評估A+學科,學科排名一直名列前茅。能動與動力工程專業、核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國家首批一流專業。 4)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核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 5)擁有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流體機械國家專業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 6)擁有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陜西省先進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陜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科研基地。 7)擁有新能源與能源利用新技術國際合作基地、熱流科學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8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8)擁有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核電廠與火電廠系統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3個國家級教學實踐中心。 2.學院歷史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創建最早、學科設置最齊全、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鍋爐專業、第一個汽輪機專業、第一個汽車制造專業、第一個制冷與低溫專業、第一個壓縮機專業等,創立了中國熱能動力學科和內燃機學科等。是我國能源動力科學與技術領域最具影響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創新基地。 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為交通大學創建于1921年的機械工程科動力組,1952年成立動力機械系,1956年隨學校主體遷往西安,是當時交通大學整體西遷的系之一。1975年與工程物理系部分專業合并后,調整為動力機械一系和動力機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別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和動力機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院系調整,上述兩系正式合并成立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04年原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主體并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成為集能源動力、能源環境、能源化工等領域人才培養和學科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學院。2012年,化工過程機械系與化學工程系獨立成立新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3.學院學科點和專業設置 學院專業學科齊全,設有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3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擁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相應的博士后流動站以及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能源動力、資源與環境2個專業學位(工程)碩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與低溫工程、工程熱物理、核能科學與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多次國家評估中,始終名列前茅;其中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2個二級學科的評分均名列全國第一。 4.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等學科領域享有盛譽的教授、專家和學者。學院現共有教職工381人,其中教師256人、實驗技術40人、專職科研43人。教師中教授113人、副教授122人、講師19人、特聘研究員2人。40歲以下青年教師126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以及各類人才53人,為創建國際一流學科和一流學院、培養能源動力類一流學生薈集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隊伍資源。 圖1陶文銓院士當選“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 圖2何雅玲院士榮獲全國首屆杰出教學獎 5.學院科研基地、平臺 學院擁有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7個省部級科研基地以及熱流科學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8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其中1992年建成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歷次全國評估中均為本學科第一;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領域第一個連續三期滾動資助的創新群體、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 6.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及取得成果、成績 學院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及國際學科前沿為導向,在發揮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不斷開拓新的學科方向,在能源動力系統與過程節能減排、可再生與潔凈能源轉化與利用、大型動力機械與裝備關鍵技術、能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的基礎理論等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攻關、“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和國內外企業委托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以來,我院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0項,其中第一單位9項。2019年ESI高被引研究論文共111篇,SCI論文逐年遞增,2019年達999項,獲批專利377項,其中發明專利290項(國際發明5項)、實用新型82項。 圖3 2017年學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 7.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和特色 學院面向國家能源安全領域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依托學院及學科最優秀師資和一流平臺,遵循“夯實基礎、跨界融合、尊重個性、動態管理”的原則,依托科教協同重點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家國情懷,為我國能源科學與技術領域培養擁有寬厚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產生和能源高效潔凈安全轉化利用、能源動力裝備與系統、新能源及能源利用新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寬廣的國際視野、在能源科學與技術行業起引領作用的創新型拔尖人才。 在近百年辦學實踐中,學院形成了“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秉承現代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寬口徑分模塊培養模式,堅持教學科研相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注重學生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與學科本碩博培養體系完整,師資力量雄厚,實踐教學條件優越,擁有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實踐教育基地3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8個。所依托的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第四次學科評估中榮獲A+學科,是教育部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圖4學院學子在“互聯網+”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主賽道國家級金獎 8.學院國際交流情況 學院國際交流廣泛,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國際化進程,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26所大學和機構開展了實質性合作,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創建了熱流科學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學院擁有“能源高效節約與可再生轉化利用的熱物理基礎”和“新能源與非常規能源利用中的熱流科學”等2個國家級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以及8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學院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能源子聯盟。2019年主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8次,每年約60人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主旨報告或特邀報告。學院師生每年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超過400人次,邀請國(境)外專家來校講學100余人次。學院積極參與“新絲路大學聯盟”活動,與韓國釜山大學、拉夫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LG電子、法國電力集團等簽署合作協議,加強與俄羅斯莫斯科動力學院、鮑曼技術大學、圣彼得堡理工大學的合作。 圖5學院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能源子聯盟 9.學院未來發展規劃或前景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學校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全面投入運行之際,學院將積極投身國家“雙一流”計劃建設,立足“三個面向”,緊緊抓住學校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和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建設的戰略機遇,以創建國際一流學科和國際一流學院為發展目標,以“建設一流師資、培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基地、產出一流成果”為己任,凝心聚氣,解放思想,科學規劃,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奮勇拼搏,為在2021年能源動力學科創建100周年時,躋身國際一流學科和國際一流學院行列而努力奮斗。 10.學院本科生畢業去向 學院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去向為出國出境留學、國內升學深造、實際就業等,其中典型國內外升學深造的高校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母大學、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等;典型就業企業有:東方電氣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建三局集團、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滬東重機有限公司等。 學院2020年本科畢業人數為437人,其中:出國出境31人,占比7.09%;國內升學291人,占比66.59%;實際就業115人,占比:26.32%。 11.學院著名院友 1)陶文銓,工程熱物理專家、數值傳熱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畢業;1966年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獲西安交通大學首屆教學終身成就獎。2019年被評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何雅玲,工程熱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1988年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2002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郭烈錦,工程熱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9年郭烈錦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鍋爐專業;1989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熱能工程博士學位后在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多相流與傳熱研究室任教,歷任助教、講師、教授;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4)王儀田,1991年碩士畢業,2010年博士畢業。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教授級高工、陜西省“三秦學者”。主要從事軸流壓縮機技術的研究。曾獲得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首屆“杰出工程師”、西安市“五一”勞動模范、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三五”人才,西安市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 5)曹祥坤,2009年考入錢學森實驗班,2013年獲得能源動力方向工學學士,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系博士,入選2019年福布斯全美能源領域“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任美國紐約州科學院會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Sigma 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美國重力與空間研究學會會員及加拿大采礦、冶金與石油學會會員。
學院招生專業名稱 能源與動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熱流國際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 學院聯系電話:029-82668721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 | 核工程與核技術 | |
環境工程 | | | 能源與動力工程(熱流國際班) | | | 儲能科學與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