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寄語 “積一時之跬步,臻千里之遙程?!毕M瑢W們勤學知識,勤于思考,善于積累,成為特殊材料的材料人,展現材料人高強度、高韌性的特殊風采!
1、數說學院 ● 國家首批博士點和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 建有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 國內領先的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 ● 全球材料學領域排名前1‰的研究單位 ● 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2.學院歷史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有關專業系科。1963年經國家科委和高教部批準成立專職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室,1979年在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研究所。1983年以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為基礎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88年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被評為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4年4月8日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3年材料學科整合,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系由機械學院調至材料學院,并更名為材料加工工程系,焊接研究所、鑄造研究所隨之調入材料學院。2019年,我院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并成功入駐創新港。 學院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材料多次沖擊實驗機,創立了新的材料強度理論。相關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被列為“建國以來基礎研究100例成果之一,在全國材料界引起強烈關注,受到國家科委、高教部主管領導的好評,在1966年的全國高教科研成果展覽會上被譽為“五朵金花”之一。70年代以來,學院在國際上首創將低碳馬氏體鋼用于石油機械行業,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學院學科點和專業設置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全國首批一級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是歷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歷次學科評估均名列前茅,2007年被評為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2019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100位。根據ESI統計顯示,我校材料學科已成為全球材料學領域排名前1‰的研究單位,在材料學前沿性基礎研究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材料學院形成了以教學為主的材料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為主的材料強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微納尺度材料力學性能行為研究室、焊接研究所、耐磨材料及鑄造研究所等。培養的畢業生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研發和科研管理工作,深受用戶單位好評。 4.學院師資力量 材料學科目前有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5人,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入選者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中青年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5人,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18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8人,造就了一批高素質學術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205人,正副教授113人,博士生導師97人。材料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研究型學院,多年來科研成果豐碩,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5.學院科研基地、平臺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有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下設以教學為主的材料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并設有以科研為主的材料強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焊接研究所、耐磨材料及鑄造研究所等10余所研究室。我院科研實驗設施完備,包含材料制備、性能測試和結構表征等不同類型設備,部分設備根據特定研究內容自主設計開發。設備總價值2.5億余人民幣,其中,價值40萬以上的設備有110余臺。 6.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及取得成果、成績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定位以國際科技前沿研究為主,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及國民經濟主戰場,解決材料在國防、軍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應用的關鍵和核心問題。我院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項目,包括“973”計劃項目和“863”計劃重點項目,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獎10項、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等多項獎勵。自2010年以來,我院發表SCI論文4600余篇,包括Nature(3)、Science(9)、Nature Materials (5)、Nature Energy (3)以及百余篇Nature Commun., Phys. Rev. Lett.、PNA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權威期刊的高質量論文。授權發明專利680余項。 學院獲得的三類國家科學技術獎證書
7.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和特色 人才培養模式: 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旨在通過構筑多層次、高水平的產學研平臺,實行多元化的優質資源與個性化的培養計劃相結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適應多種環境、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的特色鮮明的材料類高層次人才。 人才培養特色: ● 國際化與貫通性相結合的材料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 構建通專融合的理論教學體系,革新教學理念,構建高效課堂 ● 打造貫通性實踐教學平臺,促進科教融合 人才培養成效: 特色鮮明的育人模式下,培養出了一批積極活躍、專業基礎扎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的優秀的畢業生,其中“主動適應多元需求”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近三年本科生獲省部級以上獎項共計45項,同時:本科生周宇星以共同一作身份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文章;本科生胡燁、王再禹分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Fun. Mater, Adv. Energy Mater發表文章。
8.學院國際交流情況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并重,國際化水平高,是學院的主要特色。成建制引進海外杰出團隊,并成立了多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軟硬科研環境。學院深入貫徹“人才培養——送出去”和“招賢納士——引進來”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自2010年起,我院舉辦國際及雙邊會議20余次,并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斯金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德國亞深工業大學、于利希研究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等10個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我院教師受邀出國講學及做邀請報告500余人次,同時,我院接待來自20多個國家的知名學者500余人次。
微納尺度材料行為國際研討會(該會議為系列性會議,目前已舉辦11屆)
學院分別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新加披南陽理工學院(NTU)、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簽訂學生交流交換聯合培養協議;與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ENSAM)及日本北海道大學(HU)簽訂碩士及博士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每年將派出數十學生進行校級互訪,進行短期及長期交流、進修、學習,完成共同制定的培養計劃。同時學院為提升本科生國際視野,舉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科生國際著名高校行活動”,定向全額資助學生們前往QS排名前100的著名高校交流學習,每年約有10~15%的學生被送到國外知名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或者學術交流。 9.學院本科生畢業去向 材料專業畢業生約有60%會繼續深造,其中,約有16%的學生有機會到國際知名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85%左右的學生會報考到國內知名高校。我校材料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廣,就業前景良好。畢業生可在機械、冶金、化工、能源、電子、交通、軍工等企業從事材料制備、選擇與應用、材料質量與性能檢測及高性能新材料開發工作等。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有: 1)國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如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繼續深造或從事科研、管理工作; 2)國家戰略支撐單位:如中航工業、中國航天 、中船重工、中國華能等從事研發、行政、管理等工作; 3)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隱形冠軍企業,國家部委,國際組織:如華為、因特爾、三星電子、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從事研發、市場拓展、產業鏈、行政、管理等工作。 10. 學院著名院友
11.專業Q&A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什么的? A: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材料成分、結構、加工工藝與其性能和應用的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材料科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屬于工學學科門類之中的一級學科,下設3個二級學科,分別是: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主要專業方向有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強化、材料加工工程等。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需要什么樣的學生(特質、素質能力)?我適合這個專業么? A:正如“問題1”所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的主要是材料的成分、結構、加工工藝與其性能等方面,而構成材料性能結構的因素主要是其化學成分和物質結構??梢哉f,化學和物理是研究材料性能的基礎,材料的進一步加工和改性都離不開扎實的物理和化學基礎。因此,具有扎實的物理、化學知識的同學學習本專業會更加得心應手。同時,我們歡迎所有喜歡物理、化學,勤于探索、善于思考,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且有意向致力于材料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同學積極報考。 Q:我校的材料專業和其他985高校的區別是什么?優勢是什么? A:探索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機制,實行學生培養的書院+學院的“雙院制”、“雙班主任制”和“學業導師制”,本科生入學后可進入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常年聘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知名教授主講研究生主干課程(每門40學時),每年以聯合培養、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選送20-30名學生到國外學習交流。這些措施有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本科生能流利地用英語交流和在國際會議上作口頭報告,本科生、碩士生能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什么? A: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課程設置遵循以下原則:①基礎科學理論扎實,培養理論分析和邏輯思維的能力;②技術科學交叉寬厚,為系統綜合處理問題打下堅實基礎;③學科基礎與學科前沿相結合,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前沿的興趣和能力;④中文課程、雙語課程與全英文課程相結合,實現學生的“國際化培養”。 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類、專業大類平臺和專業課程,其中通識教育類核心課程包括英語、計算機類課程,專業大類平臺核心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類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數理方程、大學物理、大學化學等)和專業大類基礎課程(如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等),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材料科學基礎(雙語)、材料工程基礎、材料性能、材料研究方法(英文)、固體物理導論等課程,最后我們還在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焊接工程、材料制備與控制工程、材料物理化學5個專業模塊設置了專業課程,供學生選擇,實現“博的基礎上的?!?。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特點是什么? A: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于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優勢,依托本校材料學科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平臺,結合材料學科理工交叉、理論與實驗并重的專業特點,強化教學和科研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理念,采用國際化、貫通性相融合的思路,通過強化國際合作交流,培養材料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拔尖人才。 Q:我通過學習這個專業,能得到什么成長和鍛煉? A: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全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歷,能夠在材料結構與性能表征、材料制備與加工、材料設計、開發、應用領域起引領作用,具備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領軍人才和科技骨干。 通過學習,①理論上,全面了解材料領域基本知識,和材料領域國際前沿,②實踐上,掌握材料領域的基本專業技能,③通過國際化培養,具備基本的材料領域國際交流能力,為以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Q:學習材料專業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A:信息、生物及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大技術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其它兩個關鍵技術得以實現的基礎。目前,制約工程各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多都與材料有關。同時材料也是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石,為此,新材料行業作為新興產業重要組成已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并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其中,納米材料、石墨烯、超導材料、液態金屬等新材料均被列入重點發展方向,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將會有重大應用。因此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廣大學子在此領域也必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都去哪里就業? A:材料專業畢業生約有35-50%會繼續深造,其中,約有15%的學生有機會到國際知名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85%左右的學生會報考到國內知名高校。我校材料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廣,就業前景良好。畢業生可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在科研院所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也可在機械、冶金、化工、能源、電子、交通、軍工等企業從事材料制備、選擇與應用、材料質量與性能檢測及高性能新材料開發工作等。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有沒有國際合作項目或者國際交流的機會? A:學院分別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新加披南陽理工學院(NTU)、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簽訂學生交流交換聯合培養協議;與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ENSAM)及日本北海道大學(HU)簽訂碩士及博士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每年將派出數十學生進行校級互訪,進行短期及長期交流、進修、學習,完成共同制定的培養計劃。 我校材料專業的學生具有非常多的國際交流機會,并舉辦材料學子國際名校行活動,定向全額資助學生們前往QS排名前100的著名高校交流學習,每年約有10~15%的學生被送到國外知名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或者學術交流。 Q: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我可以在哪些領域施展所學、人盡其用呢? A:材料、能源和信息技術是當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則是支柱中的支柱。隨著人類進入新世紀和科學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在工業領域、建筑領域、醫用領域還是航空領域,材料科學與工程都面臨著技術突破和重大產業發展機遇。同時以納米材料、光電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創新也顯得異?;钴S。很多機械加工類、石油化工、鋼鐵制造類、航空航天類企業都需要材料及相關工程方面的人才。 我們的畢業生可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科研單位從事工程材料及新型材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開發研究,也可在機械、冶金、化工、能源、電子、交通、輕紡、軍工等企業從事材料制備、材料選擇與應用、材料質量與性能檢測和表面工程及先進材料開發等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專業有相當多數的同學畢業后選擇攻讀研究生繼續深造。其中,出國留學、保研或考研是繼續深造的主要途徑。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